prompt
请问能不能给出这段内容中涉及到的所有公式,并详细具体解释,举例说明,行内公式用单美元符号包裹,行间公式用双美元符号$包裹
公式
好的,根据您提供的讲座内容,以下是其中涉及到的所有公式的详细整理、解释和举例说明。
1. 理想气体定律 (Ideal Gas Law)
这是描述理想气体状态变量(压力、体积、温度、物质的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方程。
公式:
PV=nRT
详细解释:
- P (Pressure): 气体的压力。国际单位制(SI)中单位是帕斯卡(Pa),也常用大气压(atm)或巴(bar)。1 atm ≈ 1.013 × 10⁵ Pa ≈ 1 bar。
- V (Volume): 气体占据的体积。SI单位是立方米(m³),化学中常用升(L)。
- n (Number of moles): 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mol)。
- R (Gas constant): 理想气体常数。它的数值取决于其他变量所使用的单位。
- 当 P用Pa,V用m³时,R≈8.314J/(mol⋅K)。
- 当 P用atm,V用L时,R≈0.08206L⋅atm/(mol⋅K)。
- T (Temperature): 气体的绝对温度,必须使用开尔文(K)为单位。
举例说明:
计算在标准状况下(STP: 温度为0°C,压力为1 atm)1摩尔理想气体的体积。
首先,将温度转换为开尔文:T=0+273.15=273.15K。
使用 R≈0.08206L⋅atm/(mol⋅K)。
根据公式 V=PnRT:
V=1atm(1mol)×(0.08206L⋅atm/(mol⋅K))×(273.15K)≈22.4L
因此,1摩尔理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升。
2. 摩尔体积 (Molar Volume)
摩尔体积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占有的体积。
公式:
Vm=nV
详细解释:
- Vm (Molar volume): 摩尔体积,单位通常是 L/mol 或 m³/mol。
- V: 物质的总體积。
- n: 物质的摩尔数。
举例说明:
根据上一个例子,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理想气体的体积是22.4升。所以,理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就是 Vm=1mol22.4L=22.4L/mol。
3. 开尔文与摄氏度转换 (Kelvin-Celsius Conversion)
这是绝对温标(开尔文)和相对温标(摄氏度)之间的转换关系。
公式:
T(K)=T(°C)+273.15
详细解释:
- T(K): 以开尔文为单位的温度。
- T(°C): 以摄氏度为单位的温度。
- 273.15: 这个数值是水的三相点温度(0.01°C)与绝对零度之间的差值。绝对零度(0 K)是理论上可能的最低温度。
举例说明: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C。将其转换为开尔文温度:
T(K)=37+273.15=310.15K
4. 压缩因子 (Compressibility Factor)
压缩因子(用 Z 表示)描述了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行为的偏离程度。文本中通过一个比例关系引出了这个概念。
公式:
Z=nRTPV
详细解释:
- 对于理想气体,无论在任何条件下,这个比值恒等于1,即 Z=1。
- 对于真实气体,Z 的值会偏离1。
- 如果 Z<1,说明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占主导,导致其压力比同等条件下的理想气体要小,更容易被压缩。
- 如果 Z>1,说明气体分子间的排斥力占主导(通常在高压下),导致其比理想气体更难被压缩。
举例说明:
在200 atm和0°C的条件下,1摩尔氮气的体积约为0.114 L。
如果它是理想气体,体积应该是 V=2001×0.08206×273.15≈0.112L。
该条件下氮气的压缩因子 Z=nRTPVreal=1×0.08206×273.15200×0.114≈1.018。
因为 Z>1,说明此时氮气的行为主要受分子间排斥力的影响。
5. 范德华方程 (Van der Waals Equation)
这是一个修正了理想气体定律以更好地描述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
公式:
(P+V2an2)(V−nb)=nRT
详细解释:
- 这个方程对理想气体定律的两个核心假设进行了修正:
- 压力修正项 V2an2: 理想气体假设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但真实气体分子间存在吸引力(范德华力),这会减小分子撞击器壁的力道,从而使测得的压力 P 低于理想状态。该项就是对压力的补偿。常数 a 反映了分子间吸引力的强弱。
- 体积修正项 nb: 理想气体假设分子自身体积为零。但真实气体分子有体积,不能被无限压缩。因此,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的有效体积不是容器的总体积 V,而是 V−nb。常数 b 代表了每摩尔分子所占据的“不可压缩”体积。
举例说明:
假设1摩尔的二氧化碳气体在31°C(304.15 K)和72.9 atm的条件下。使用理想气体定律会得到一个不准确的体积。而使用范德华方程,并代入CO₂的常数 a 和 b,可以计算出一个更接近实验值的体积和压力关系。
6. 玻尔兹曼因子 (Boltzmann Factor) 与概率
玻尔兹曼因子描述了一个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系统,其成员处于某个特定能量状态 Ei 的相对概率。
公式:
P(Ei)∝e−βEi
其中,β 与绝对温度 T 的关系为:
β=kBT1
详细解释:
- P(Ei): 系统处于能量为 Ei 的状态的概率。
- ∝: 表示“成正比于”。
- e: 自然对数的底。
- Ei: 系统某个特定状态
i
的能量。
- β: 一个与温度相关的参数,有时被称为“逆温”。
- kB: 玻尔兹曼常数(kB≈1.38×10−23J/K),是联系微观粒子能量和宏观温度的桥梁。
- 这个公式的核心思想是:能量越高的状态,系统处于该状态的概率就越低,并且这种降低是指数级的。温度越高(β 越小),高能级状态的概率相对增加;温度越低(β 越大),系统越倾向于占据最低的能级。
举例说明:
一个系统有两个能级,E1=0 J 和 E2=1×10−21 J。在室温 T=300 K下,我们来比较系统处于这两个能级的概率比:
β=(1.38×10−23J/K)×(300K)1≈2.41×1020J−1
概率比为:
P(E1)P(E2)=e−βE1e−βE2=e−β(E2−E1)=e−(2.41×1020)×(1×10−21)=e−0.241≈0.786
这意味着在室温下,处于高能级 E2 的概率大约是处于基态 E1 的78.6%。
7. 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配分函数 Q 是所有可能状态的玻尔兹曼因子的总和,是统计力学中的核心概念。
公式:
Q=i∑e−βEi
详细解释:
- ∑i: 表示对系统所有可能的状态
i
求和。
- Q 本质上是一个归一化常数,它使得所有状态的概率之和为1。
- 配分函数的物理意义是系统在特定温度下热力学上可及的有效状态数。它包含了系统的所有热力学信息(如能量、熵、自由能等),这些宏观量都可以从 Q 推导出来。
举例说明:
对于上面只有两个能级的简单系统,其配分函数为:
Q=e−βE1+e−βE2=e0+e−0.241=1+0.786=1.786
8. 状态概率的完整表达式
将配分函数引入后,我们可以得到任何一个状态 i 出现的绝对概率。
公式:
Pi=Qe−βEi=∑je−βEje−βEi
详细解释:
- Pi: 系统处于状态
i
的绝对概率。
- 这个公式就是将玻尔兹曼因子除以配分函数 Q,从而进行归一化,确保所有状态的概率总和 ∑iPi=1。
举例说明:
继续使用双能级系统的例子:
处于基态 E1 的概率是:P1=1.786e0=1.7861≈0.56 (56%)。
处于激发态 E2 的概率是:P2=1.786e−0.241=1.7860.786≈0.44 (44%)。
两者之和 0.56+0.44=1,符合概率归一化要求。
9. 平均能量 (Average Energy)
系统的宏观能量是其所有微观状态能量的统计平均值。
公式 9a (统计定义):
⟨E⟩=i∑EiPi
详细解释:
- ⟨E⟩: 系统的平均能量,也叫能量的期望值。
- 该公式是一个加权平均:每个能级 Ei 的权重就是它出现的概率 Pi。
举例说明:
还是那个双能级系统:
⟨E⟩=E1P1+E2P2=(0J×0.56)+(1×10−21J×0.44)=0.44×10−21J
公式 9b (通过配分函数计算):
⟨E⟩=−∂β∂(lnQ)
详细解释:
- ∂β∂: 表示对 β 求偏导数。
- lnQ: 配分函数的自然对数。
- 这是一个极为强大和优美的关系。它表明,只要我们能计算出系统的配分函数 Q,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取对数、求导)直接得到系统的平均能量,而无需遍历所有状态去计算加权平均。这再次凸显了配分函数的核心地位。
举例说明:
对双能级系统应用此公式,虽然计算过程涉及微积分,但最终会得到与公式9a完全相同的结果。这个方法的优势在处理拥有无数能级的复杂系统时体现得淋漓尽尽致。
解释
好的,我们来详细具体地解释前三个公式,并提供带有具体数值的示例。
1. 理想气体定律 (Ideal Gas Law)
公式:
PV=nRT
详细解释:
理想气体定律是一个描述“理想气体”状态的方程,它建立了气体的四个基本宏观物理量——压力(P)、体积(V)、物质的量(n)和温度(T)之间的关系。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问题: 一个2升的容器里装有0.5摩尔的氮气,温度为25°C。请计算容器内的压力是多少个大气压(atm)?
-
整理已知条件:
- 体积 V=2.0L
- 物质的量 n=0.5mol
- 温度 T=25°C
-
单位换算:
理想气体定律要求温度必须是开尔文。我们将摄氏度转换为开尔文:
T(K)=25+273.15=298.15K
-
选择合适的气体常数R:
因为我们希望计算出的压力单位是大气压(atm),并且已知的体积单位是升(L),所以我们选择 R=0.08206L\cdotpatm/(mol\cdotpK)。
-
求解压力P:
我们将理想气体定律公式 PV=nRT 变形为:
P=VnRT
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P=2.0L(0.5mol)×(0.08206mol\cdotpKL\cdotpatm)×(298.15K)
计算结果:
P≈6.12atm
结论: 在25°C时,这个装有0.5摩尔氮气的2升容器,其内部压力大约是6.12个大气压。
2. 摩尔体积 (Molar Volume)
公式:
Vm=nV
详细解释:
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概念,它定义为单位物质的量(即1摩尔)的物质所占据的体积。
-
与总体积的区别:
- 总体积V是一个广延性质 (Extensive Property),它的大小与物质的总量有关。例如,2摩尔气体的体积是1摩尔气体体积的两倍(在同温同压下)。
- 摩尔体积Vm是一个强度性质 (Intensive Property),它不依赖于物质的总量,只与物质的种类和其所处的状态(温度和压力)有关。对于同一种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无论你有多少摩尔,它的摩尔体积都是一个定值。
-
对于气体:
气体的摩尔体积对温度和压力非常敏感。根据理想气体定律 PV=nRT,我们可以推导出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表达式:
Vm=nV=PRT
这表明,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与绝对温度成正比,与压力成反比。
-
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
在化学中,我们经常提到一个特殊值:在标准状况 (STP, Standar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0°C 即 273.15K 和 1atm) 下,任何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都约等于 22.4L/mol。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问题: 一个装有56克氮气(N₂)的钢瓶,在标准状况(0°C, 1atm)下,它的体积应该是多少?(已知氮的原子量约为14 g/mol)
-
计算物质的量n: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56克氮气是多少摩尔。氮气分子是N₂,所以它的摩尔质量是 14×2=28g/mol。
n=摩尔质量质量=28g/mol56g=2mol
-
使用摩尔体积概念:
我们知道,在标准状况下,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 Vm≈22.4L/mol。这意味着每1摩尔氮气占据22.4升的体积。
-
计算总体积V:
我们将摩尔体积的公式 Vm=V/n 变形为:
V=n×Vm
代入数值:
V=2mol×22.4L/mol=44.8L
结论: 这个装有56克(即2摩尔)氮气的钢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44.8升。
3. 开尔文与摄氏度转换 (Kelvin-Celsius Conversion)
公式:
T(K)=T(°C)+273.15
详细解释:
这个公式用于在摄氏温标(°C)和开尔文温标(K)之间进行转换。理解这个转换的关键在于理解两种温标的本质区别。
- 摄氏温标 (°C): 这是一个相对温标。它的零点 (0°C) 是人为定义的,即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因此,0°C 并不代表没有热量或能量。
- 开尔文温标 (K): 这是一个绝对温标。它的零点 (0K) 是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在绝对零度下,物质的粒子(原子、分子)的动能为零(在经典力学范畴内)。因为这个零点具有绝对的物理意义,所以开尔文温标是所有科学计算(尤其是热力学)的标准单位。
- 转换关系:
开尔文温标的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温标是完全相同的,即温度升高1K等同于升高1°C。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零点的选择。开尔文温标的零点比摄氏温标的零点低273.15度。因此,我们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平移即可完成转换。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
示例一:将室温转换为开尔文
-
示例二:将沸水温度转换为开尔文
-
示例三:将负摄氏度转换为开尔文
结论: 从示例中可以看出,开尔文温度永远是正值,并且它直接反映了物质内能的高低,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温标。
4. 压缩因子 (Compressibility Factor)
公式:
Z=nRTPV
详细解释:
压缩因子,通常用字母 Z 表示,是衡量真实气体偏离理想气体行为程度的一个无量纲参数。它本质上是一个“现实修正因子”。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问题: 在 0°C (273.15K) 和 100.0atm 的高压下,实验测得 1.0 摩尔的二氧化碳(CO₂)气体的体积为 0.198L。请计算在该条件下CO₂的压缩因子 Z,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
整理已知条件:
- 压力 P=100.0atm
- 真实体积 Vreal=0.198L
- 物质的量 n=1.0mol
- 温度 T=273.15K
-
选择合适的气体常数R:
由于压力单位是 atm,体积单位是 L,我们选择 R=0.08206L\cdotpatm/(mol\cdotpK)。
-
计算压缩因子Z:
直接代入公式:
Z=nRTPV
Z=(1.0mol)×(0.08206mol\cdotpKL\cdotpatm)×(273.15K)(100.0atm)×(0.198L)
计算分母:1.0×0.08206×273.15≈22.41L\cdotpatm
计算Z值:
Z=22.4119.8≈0.884
结论与解释:
在该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压缩因子 Z≈0.884。
- 因为 Z<1,这表明二氧化碳气体比理想气体更容易压缩。
- 其物理意义是,在 0°C 和 100atm 的高压下,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范德华力)非常显著,它将分子拉近,使得气体的实际体积 (0.198L) 远小于理想气体在该条件下应有的体积(约为 0.224L)。
5. 范德华方程 (Van der Waals Equation)
公式:
(P+V2an2)(V−nb)=nRT
详细解释:
范德华方程是对理想气体定律的改进,旨在更准确地描述真实气体的行为。它通过引入两个修正项(a 和 b),修正了理想气体的两个错误核心假设。
- 对理想气体假设的修正:
- 体积修正 (修正“分子无体积”的假设):
理想气体假设分子是无体积的质点。但真实分子有体积。因此,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的空间并非整个容器体积 V,而是要减去分子自身占据的体积。范德华用 nb 这一项来表示这部分“不可用”的体积,其中 b 是一个与分子大小相关的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b)。所以,方程中的体积项变成了 (V−nb),代表**“有效体积”**。
- 压力修正 (修正“分子间无作用力”的假设):
理想气体假设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但真实分子间存在吸引力。容器中心的分子受到的吸引力来自四面八方,合力为零。但靠近器壁的分子,只受到来自气体内部的吸引力,这会减慢它撞向器壁的速度,从而降低了气体对器壁的实际压力。我们测量的压力 P 是一个被减弱了的压力。V2an2 这一项就是对这种因吸引力而“损失”的压力的补偿,其中 a 是一个与分子间吸引力强度相关的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a)。所以,方程中的压力项变成了 (P+V2an2),代表**“理想压力”**。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问题: 1.0 摩尔的氯气(Cl₂)被置于一个 2.0L 的容器中,温度为 300K。请分别用理想气体定律和范德华方程计算其压力。
(已知氯气的范德华常数:a=6.49L2\cdotpatm/mol2, b=0.0562L/mol)
-
使用理想气体定律计算:
Pideal=VnRT
Pideal=2.0L(1.0mol)×(0.08206mol\cdotpKL\cdotpatm)×(300K)
Pideal=12.31atm
-
使用范德华方程计算:
首先,将范德华方程变形以求解压力 P:
PvdW=V−nbnRT−V2an2
然后,代入所有已知值:
PvdW=2.0L−(1.0mol×0.0562L/mol)(1.0mol)×(0.08206mol\cdotpKL\cdotpatm)×(300K)−(2.0L)2(6.49mol2L2\cdotpatm)×(1.0mol)2
分步计算:
- 第一项的分母: 2.0−0.0562=1.9438L
- 第一项: 1.943824.618≈12.66atm
- 第二项的分母: (2.0)2=4.0L2
- 第二项: 4.06.49≈1.62atm
最终压力:
PvdW=12.66−1.62=11.04atm
结论与比较:
- 理想气体定律预测的压力是 12.31atm。
- 范德华方程预测的压力是 11.04atm,这个值更接近实验测量值。
-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氯气分子较大且吸引力较强(a 值较大),压力修正项(−1.62atm)的影响超过了体积修正项(使得压力增大的效果),导致最终的真实压力比理想压力要低。
6. 玻尔兹曼因子 (Boltzmann Factor) 与概率
公式:
P(Ei)∝e−βEi其中β=kBT1
这可以合并写作:
P(Ei)∝e−Ei/kBT
详细解释:
玻尔兹曼因子是统计力学的核心概念,它描述了一个处于热平衡的系统,其成员(如原子、分子)处于某个特定能量状态 Ei 的相对概率。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问题: 一个分子的振动能级是量子化的。假设其基态能量为 E0=0,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 E1=4.0×10−21J。请计算在以下两种温度下,处于第一激发态的分子数量相对于基态的比例:
a) 室温 T=300K
b) 高温 T=1000K
-
建立比例关系:
我们要求解的是 P(E0)P(E1)。根据玻尔兹曼因子:
P(E0)P(E1)=e−E0/kBTe−E1/kBT=e0e−E1/kBT=e−E1/kBT
-
计算 kBT 的值:
- 在 T=300K 时:
kBT=(1.38×10−23J/K)×(300K)=4.14×10−21J
- 在 T=1000K 时:
kBT=(1.38×10−23J/K)×(1000K)=1.38×10−20J
-
计算比例:
a) 在室温 T = 300 K:
P(E0)P(E1)=e−(4.0×10−21J)/(4.14×10−21J)=e−0.966≈0.38
这意味着在室温下,每有100个分子处于振动基态,大约有38个分子处于第一激发态。
b) 在高温 T = 1000 K:
P(E0)P(E1)=e−(4.0×10−21J)/(1.38×10−20J)=e−0.29≈0.75
这意味着在高温下,每有100个分子处于振动基态,大约有75个分子处于第一激发态。
结论与解释:
这个例子清晰地展示了温度对能量分布的影响。在室温下,激发振动所需的能量 (4.0×10−21J) 与系统的平均热能 (4.14×10−21J) 大致相当,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分子可以被激发。当温度升高到1000K,系统的平均热能远大于激发所需的能量,因此更高能级的激发态变得非常容易达到,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比例显著增加。这解释了为什么加热通常能促进化学反应——它为分子提供了克服能垒(如活化能)所需的能量。
好的,我们来详细具体地解释最后三个公式,并提供带有具体数值的示例。这三个公式是统计力学的基石,它们将微观世界的量子能级与宏观世界的热力学性质联系起来。
7. 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公式:
Q=i∑e−βEi=i∑e−Ei/kBT
详细解释:
配分函数,通常用字母 Q 表示(源于德语 Zustandssumme
,意为“状态和”),是统计力学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无量纲的量,可以被看作是系统在特定温度下热力学上可及的有效状态总数。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问题: 沿用公式6的例子,一个分子有两个振动能级:基态 E0=0 和第一激发态 E1=4.0×10−21J。请计算在室温 T=300K 时,这个简单系统的配分函数 Q。
-
整理已知条件:
- 能级1: E0=0J
- 能级2: E1=4.0×10−21J
- 温度: T=300K
-
计算玻尔兹曼因子:
我们已经在公式6的例子中计算过,在 T=300K 时,kBT=4.14×10−21J。
- 对于基态 E0:
玻尔兹曼因子 = e−E0/kBT=e−0/(4.14×10−21)=e0=1
- 对于第一激发态 E1:
玻尔兹曼因子 = e−E1/kBT=e−(4.0×10−21)/(4.14×10−21)=e−0.966≈0.381
-
计算配分函数Q:
配分函数是所有状态的玻尔兹曼因子的总和。
Q=i∑e−Ei/kBT=e−E0/kBT+e−E1/kBT
Q=1+0.381=1.381
结论:
在这个简化的双能级系统中,室温下的配分函数 Q≈1.381。这个值大于1,说明系统不仅仅处于基态,第一激发态也有相当可观的贡献。这个系统热力学上可及的有效状态数是1.381个。
8. 状态概率的完整表达式
公式:
Pi=Qe−βEi=∑je−Ej/kBTe−Ei/kBT
详细解释:
这个公式给出了系统处于某个特定状态 i 的绝对概率。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问题: 继续使用上面的双能级系统例子,在 T=300K 时,计算分子处于基态 (E0) 和第一激发态 (E1) 的绝对概率分别是多少?
-
已知条件:
- 基态的玻尔兹曼因子 = 1
- 激发态的玻尔兹曼因子 ≈0.381
- 配分函数 Q≈1.381
-
计算基态概率 P0:
P0=Qe−E0/kBT=1.3811≈0.724
-
计算第一激发态概率 P1:
P1=Qe−E1/kBT=1.3810.381≈0.276
-
验证:
检查概率之和是否为1:
P0+P1=0.724+0.276=1.000
验证通过。
结论:
在室温 300K 下,该分子有大约 72.4% 的概率处于振动基态,有 27.6% 的概率处于第一振动激发态。
9. 平均能量 (Average Energy)
这个概念有两个等价的表达公式。
公式 9a (统计定义):
⟨E⟩=i∑EiPi
详细解释:
这是计算平均值的标准统计学方法,即加权平均。
- 核心思想:
一个宏观系统(如一摩尔气体)的内能,是其内部所有微观粒子能量的统计平均值。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能级的能量相加再除以能级数,因为系统停留在不同能级的概率是不同的。正确的做法是,将每个能级的能量值 Ei 乘以其出现的概率 Pi,然后将所有这些乘积相加。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使用公式9a):
问题: 还是那个双能级系统,在 T=300K 时的平均能量是多少?
-
已知条件:
- E0=0J, P0≈0.724
- E1=4.0×10−21J, P1≈0.276
-
计算平均能量:
⟨E⟩=E0P0+E1P1
⟨E⟩=(0J×0.724)+(4.0×10−21J×0.276)
⟨E⟩=0+1.104×10−21J=1.104×10−21J
结论: 在室温下,这个分子的平均振动能量约为 1.104×10−21J。
公式 9b (通过配分函数计算):
⟨E⟩=−∂β∂(lnQ)
详细解释: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且看似抽象的公式,它展示了配分函数 Q 作为信息桥梁的威力。
具体数值示例说明 (使用公式9b):
问题: 用公式9b验证双能级系统的平均能量。
-
写出Q作为β的函数:
Q=e−βE0+e−βE1=e−β⋅0+e−βE1=1+e−βE1
-
取自然对数:
lnQ=ln(1+e−βE1)
-
对β求偏导数 (使用链式法则):
∂β∂(lnQ)=1+e−βE11⋅∂β∂(1+e−βE1)
∂β∂(lnQ)=1+e−βE11⋅(0+e−βE1⋅(−E1))
∂β∂(lnQ)=−1+e−βE1E1e−βE1
-
在结果前加负号:
⟨E⟩=−(−1+e−βE1E1e−βE1)=1+e−βE1E1e−βE1
注意到 1+e−βE1 就是 Q,而 e−βE1/Q 就是 P1。所以上式可以写为 ⟨E⟩=E1P1。因为E0=0,所以这和 ⟨E⟩=E0P0+E1P1 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
代入数值验证:
在 T=300K 时,βE1≈0.966。
⟨E⟩=1+e−0.966(4.0×10−21J)×e−0.966=1.381(4.0×10−21)×0.381=1.3811.524×10−21≈1.104×10−21J
结论: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证明了公式9b的正确性,并展示了如何从配分函数这一核心量出发,通过纯粹的数学运算推导出重要的宏观热力学性质——平均能量。